中国素有“生老病死”“乐生送死”的说法,死亡在一直是我们很避讳谈及的一个话题,它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也是人生最后的归宿,而丧葬则是人类对一个生命最后的处置仪式。西方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人们获得永生,是通往天堂旅程的开始。
自远古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丧葬习俗。
中国丧礼的流程是:报丧(向亲友报告死讯)—奔丧—吊唁(哀悼、祭悼死者)—瞻仰遗容(告别遗体的仪式)—追悼会—遗体火化及骨灰处理(骨灰处理的方法一般有: 土葬( 埋入墓地) 、水撒骨灰( 撒入江河海洋) , 山撒骨灰( 撒入山原) , 树葬骨灰( 撒入坑里种植一棵树) , 塔葬骨灰( 放置在专门的纳骨塔内) )
西方丧礼的流程(以美国为例):购买墓穴(生前购妥)—购买棺材(并挑选墓碑)—葬礼仪式(发放死亡证书)—慰问和悼念—埋葬(土葬居多,受基督教的影响)
中丧葬主色调:白色
中国传统是轻黑忌白,尤以喜红厌白为明显特色。白色对应佛教的西方极乐,象征死亡、 肃杀,白色也就成为中国人的忌讳之色。中国葬礼上亲人死后,为之设白色灵堂,家属戴孝要穿白色孝服,出殡时要打白幡。
中国现代葬礼上穿白色的孝服,戴扎有“孝”字黑底白字的袖章。
西方丧葬主色调:黑色
黑色作为肃穆、庄重之色,为西方丧葬仪式的主色调,代表西方人对葬礼的重视,对逝者的尊重。黑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死亡、凶兆、灾难,提起黑色会使人想到黑暗、死亡和恐惧。
中国传统的丧葬用品有寿衣、寿鞋、寿帽等,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认为离世的人将要长眠于地下,所以无论任何季节,逝者都需要穿上棉衣。同时,纸制品也是中国丧葬礼仪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西方葬礼受基督教的影响,主要的丧葬物品为蜡烛、十字架以及圣水等具有浓厚宗教特色的物品。基督教中的原罪论认为人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用一生来救赎,消除自己的原罪。出生和去世时都要接受水的洗礼。十字架因为耶稣之死而成为基督教的标志,丧葬仪式在教堂举行,十字架代表着逝者身份。蜡烛因能产生光明,将带领逝者走向天堂,为其照亮前方的路,也经常在丧葬仪式中使用。
中国的葬礼上,大声哭泣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现象,表达对逝者的哀痛、不舍和怀念,也是子女孝顺的表现。葬礼上哭泣的形式化较明显,中国人的意识中认为哭声能够将生者与逝者在意识上进行连接,使其感受到亲人和朋友对自己的不舍,甚至唤醒逝者的意识,或者使其感受到亲人们的怀念,能够顺着亲人的哭声找到亲人,并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保佑亲人。
西方的葬礼上,哭泣是不被允许的。即使亲友对逝者不舍和哀痛都不能大声哭泣,仅会默默地流泪。西方文化认为,人在死亡的时刻是灵魂与上帝最接近的时刻,如果在葬礼上人们大声哭泣,极容易影响上帝对逝者的救赎。在西方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人们获得永生,是通往天堂旅程的开始。
中国葬礼的举办主体是逝者的家族或宗族,亲属请来阴阳道士作为人间与阴间沟通的媒介,举办一些法事活动,为逝者安神驱鬼,同时为其家属祈福。中国传统葬礼以热闹为主,所选用丧葬音乐多由传统民族乐器演奏,声音哀伤;在丧葬期间,有条件的家族会请戏班子、舞狮子等民间表演,以热闹来表示对逝者的孝道。
西方传统葬礼的举办主体往往是宗教教会,举办场所在教堂,牧师在逝者去世之前就来倾听逝者的临终忏悔,为其主持清洗更衣,并举办弥撒,组织教会人员为其唱赞美诗,举办追悼会。
在追悼会上,牧师会介绍逝者生平,组织参加追悼会的人员为逝者祷告,直至主持下葬仪式。西方礼选用音乐但大都是根据《圣经》而作的,从节奏上看,多以轻柔寄托宗教的神圣;从内容上看,多体现逝者的一切归上帝所有。
中国墓地选址讲究风水之说,注重天人合一,依山面水。墓地前面大都立有墓碑,多为大理石质地(也有普通青石或水泥制作),石刻记录逝者的名字、生卒年份以及立碑者的身份,立碑者多为其子女。
西方人一生中的重要事件都与教堂密不可分:出生时的洗礼仪式、成年后的结婚仪式、去世后的丧葬仪式都在教堂举行,很多人的墓地也在教堂旁边。与中国墓地不同的是,西方的墓地因与生活区毗邻,甚至就在生活区里,所以并无肃穆凄凉之感,多了几分与世人同在的存在感。西方墓碑也采用石质,除了逝者基本信息及立碑者与逝者的关系外,大多数墓碑上还刻有悼念逝者或赞美逝者的文字。
悬棺是菲律宾萨加达一种特殊的埋葬风俗,人们将死者放入一根挖空的原木中,将原木吊挂在悬崖上。通常,家境殷实的成年人棺材可以放在洞穴里,而小孩和穷人的棺材只能挂在悬崖上。根据当地古老的说法,人的棺材挂得越高,逝者的灵魂可以更接近天堂。
尽管现在的中西方丧葬习俗较之于历史有所简化,但是所呈现出来的异同也能看出中西方生死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所反映出来的差异。中国人受思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崇尚生而畏惧死,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将死视为生命的终结,而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和哲学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人死亡后灵魂会得到上帝的救赎,所以对死并不畏惧,而是坦然接受。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以乐观心态来面对死亡,还是害怕死亡,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都要重视“生”的使命感,要科学看待生老病死,要懂得人生的意义。中西方也应该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更好的在文化多元的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绝学社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绝学社网站管理员进行处理。